序 言
2002年5月18日,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这是浙江首条电影院线,标志着浙江电影与国际惯例接轨,走进“电影院线制”时代,浙江电影从此走进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电影院线制20年发展到今天,给电影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从影厅发展来看,院线制前,全省县级以上对外售票电影院202家,这202家电影院超过3厅的电影院只有9家,全省电影放映厅不到230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多厅影院只有4家。截止到2022年5月17日,浙江拥有正常经营现代化多厅影院803家5569个厅。2002年全省放映场次16.6万场、602万观众、8382万票房收入;2019年放映场次1023万场、1.33亿观众、50.19亿票房收入。20年的院线制改革和发展,电影厅数量、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票房收入分别是20年前24倍、61倍、22倍、59倍之多,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浙江电影院线改革20年,为全省“共同致富”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强力加持!
省电影放映协会根据相关电影史料,整理出“浙江电影院线改革20年”分期分享电影同行,以兹纪念浙江电影这一段辉煌的发展历史。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浙江电影一路走来,我们共同爱惜,同心维护,共克时艰,期盼明天!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
------浙江电影院线改革20年
电影院线制的改革,是中国电影业的大变革,国家政策的顶层调整,给浙江的电影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无论是来自内因推动的“93改革”,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因的02年的院线制改革,均发端于全国性电影机制改革。浙江电影机制经过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双规制运行,进一步深化电影体制改革,最终建立电影院线。浙江各电影院线公司担当起电影发行放映重任,在省内外开疆拓土,和电影院建立新型合作模式。省外电影院公司也竞相进军浙江,建设与签约影院。全省各级电影公司顺应变化,转企改制,创新发展。《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浙江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发展电影产业政策出台,建构起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极大地推动浙江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推动电影行业赋能浙江文化强省建设。
第一章 93年电影改革浙江情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呼声就没有停止过,针对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也经常通过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被提出,但直到1993年才开始实施。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背景下,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掀起了电影业一场较为广泛的开创性改革,也成为了浙江电影市场逐步放开、逐渐遵循市场规律的开端。
第一节 改革前浙江电影市场的情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经济建设成了全党工作的重点,电影改革与经济大潮相比虽相对滞后,但浙江的放映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电视及录像的普及、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全国一样,浙江电影面临几经滑坡的严峻局面。
1985年2月,浙江召开的“全省电影工作会议”上,先行开发多种经营的电影公司和电影院作了经验介绍,大会讨论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经验,在之后的多年间,浙江电影业的多种经营一直是各级电影公司和电影院的工作重点。

嘉兴中山影城开办的“菊香茶馆”深受市民喜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电影一直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电影市场的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的需要。1983年后观影人次(12.88亿)开始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1984年和1985年放映场次和放映单位的减少,到1992年底,全省放映单位4050个,全年放映136.63万场,观众4.99亿人次,放映收入1.37亿元。
第二节 “93改革”浙江的做法
“93改革”明确提出了电影需要进行市场化方向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电影发行领域改革原有的“统购包销”的经营机制为“自产自销”的经营机制。
7月开始,浙江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和要求,先后下发《关于印发〈电影发行放映基数承包方案〉的通知》、《关于贯彻广电部〈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改革我省电影票价的通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规过程中,浙江电影主管部门并非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做法持否定态度,而是实事求是进行取舍。一方面注重电影发行单位改革的内涵和操作的可行性,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贡献、鞭打快牛、按建制分配的体制,建立起相对平等竞争、按贡献大小进行经济分配又适当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新型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注重理顺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的经济上的关系,确保发行畅通、放映单位努力优质放映。

浙江省电影公司和中影公司签订发行放映承包合同
浙江从实际和电影客观规律出发,提出了“团结联合、规模经营、平稳过渡、稳步发展”改革思路。
一、利益重组 全省影片拷贝由省电影公司统一购买,统一租赁,统一发行,舍弃其他发行机构,只通过市、县2级电影公司发行。调整理顺省、市、县三级电影公司的经济关系,拷贝购买资金从发行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建立的全省电影拷贝专用资金中支付。实施投入和产出挂钩,节目供应和结算挂钩,省市县电影公司共同经营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二、让利制片 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对于片方的发行结算体制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投入、高产出、高质量的影片得不到高回报,极大地抑制了制片单位的生产能力和积极性。93年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就是要改变一直以来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浙江省电影公司正是基于对现状的清醒认识和对改革精神的深刻领会,在市、县电影公司支持下,能主动放弃既得利益,购销影片过程中,能在确保全省基本利益前提下,积极让利制片单位,让制片单位每部电影在浙江的市场回报率由改革前不到平均发行收入的25%上升到60%。这部分利益的出让,使浙江省赢得了制片单位的充分信任,确保了电影市场节目的有效供应,有效保护了全省电影发行市场的完整性,同时也使浙江在改革过程中争取到了主动权,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三、让利基层 一方面把县电影公司发行分成比例决定权下放到市电影公司,农村16毫米影片节目逐步由县电影公司自行购买发行,到1998年各县电影公司完全实现自主经营;另一方面省电影公司的发行收入比例由改革前的14%左右下调至改革后平均9%左右,而市、县电影公司的比例由改革前平均30%左右上升到40%左右。这项让利措施,使浙江省电影公司成为全国拿发行比例最低的省级电影公司。

基层电影公司报表
实践证明,省市县三级电影公司利益的重组,让利制片、让利基层的做法,不仅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通过整合,做大了蛋糕,提高了各级电影公司的实际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益的调整,大大增加了浙江电影业的凝聚力,形成了新的团结联动的协作关系,创造了积极、稳定的经营环境,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行业的阵痛。



基层电影放映单位业务结算表
电影业的发行改革只是单条腿走路,“93改革”是对中国电影计划经济体制中电影发行领域的改革,并没有涉及电影放映领域。
浙江在电影“93改革”前后,一直坚持精心培育和扶持全省城乡电影放映市场有序健康发展。1988年至1992年间,浙江省各级电影公司集中对县城以上电影院进行了以空调、立体声为主的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改造,共改造电影院97家。

全省各地电影公司技术人员赴嘉兴参观立体声电影院
“93改革”后,电影公司以电影院改造建设与当地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进一步扩大电影院的经营内涵为中心。至1997年,全省807家电影中,中、大规模、综合性电影城109家,集镇电影院297家,票房收入超百万的影院45家。浙江电影放映领域的建设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为浙江电影发行领域改革提供了坚强后盾,助力了浙江“93改革” 的发展。

全省电影放映网管理(电影院建设)工作会议
实践证明,浙江93年电影机制改革之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不仅电影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影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电影经济和企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而且广大干部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如1996年全省票房1.9亿元,比1992年提高38.9%;1997年全省票房收入上升至全国第一位;放映单位的硬件建设有了质的提高,有氙灯、空调、软席、立体声齐全的影院110座,比1992年增加37%;职工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接近30%。

义乌影都
浙江电影“93改革”首先从思想转变开始,从全省业务领导向服务管理转变,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这次改革并不彻底,电影“事业”特点仍很明显,电影市场的行政区划并未被打破,“条块分割”现象依然严重,电影市场化体系没有完全形成,改革带来的新气象仅仅持续了五、六年。
1998年,全国电影形势直转而下,“93改革”后的电影市场仿佛一夜之间褪去了光泽。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观影人次不断减少,到2001年底,全省放映场次为15.25万场、观众747万、票房收入6618万,为历史最低。电影市场陷入一种萎缩、不振的困境。
来源:浙里影事